>>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报道
厚植美丽宁夏绿色本底 让“塞上江南”越来越秀美
自治区政协开展“‘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民主监督综述
2025-09-16 08:52:59   来源:华兴时报

  宁夏位于我国北方防沙带、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阴山—贺兰山防风固沙区的交会地带,黄河、贺兰山、六盘山、罗山既是宁夏重要的生态坐标,也是全国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黄河与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生态环境,是宁夏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这为我区全面推进“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根据自治区政协2025年民主监督计划,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赴银川市、吴忠市、固原市围绕“‘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调研,在实地调研、听取通报、协商座谈的基础上,认真梳理调研情况并多方征求意见,形成《“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民主监督报告》(征求意见稿),聚焦我区推进“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助力先行区建设贡献政协力量。

  调研摸清底数 助力破解生态修复难题

  “三山”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

  为确保调研精准高效、靶向发力,7月29日,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召开“‘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民主监督调研培训会,系统部署调研协商工作,邀请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围绕“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政策进行说明解读,为后续深入调研奠定坚实基础。

  委员们了解到,我区始终将“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摆在突出位置,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当前“三山”生态系统仍较脆弱,部分区域存在植被恢复缓慢、生物多样性保护压力大等问题,亟须通过系统性调研找准症结,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质增效。

  7月29日至31日,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相关厅局负责人围绕“‘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开展民主监督调研。

  盛夏的贺兰山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翠色洋溢着勃勃生机。近年来,宁夏加快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优秀典型案例。2019年以来,贺兰山区域森林面积增加11.22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41.06%提高到43.90%。

  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研组深入了解贺兰山生态修复工作,对当地聚焦贺兰山生态文明建设,突出国家公园创建、林长制改革、科研监测等工作重点,持续巩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7月30日,当调研组跟着护林员来到位于红寺堡区的罗山山麓时,由洪积扇荒漠草原、灌丛草地、高山草甸等丰茂的植物资源描绘出的“罗山叠翠”壮美景象映入眼帘。“近年来,罗山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生态修复成果显著。建议进一步聚焦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水源涵养能力不足、草原植被退化等问题,采取工程化、项目化措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加快推动罗山治沙、造林、保荒。”自治区政协委员汪泽鹏说。

  “当前六盘山生态修复主要目标完成进度如何?”“怎样突破生态修复领域技术瓶颈?”“如何开展森林防火工作?”7月31日,在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围绕调研重点,调研组边走边看、边听边问,与护林员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当地生态修复工作,力求把真实情况摸上来,把共性问题找出来,及时发现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梗阻。

  调研组了解到,位于400毫米降水线以南的六盘山,降水量比较充沛,在宁夏“三山”中绿意最浓,但其林种单一、林分质量不高。建议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有机统一,突出绿色屏障作用,因地制宜、适地适绿,推进林草产业、全域旅游互利升级。

  8月1日,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召开的民主监督调研通报会上,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水利厅、林业和草原局通报“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情况,委员们围绕我区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明确生态改善标准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与相关部门同志互动交流,提出意见建议。

  调研组表示,将充分发挥政协协商式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深入调研、充分协商,与相关部门(单位)和市县(区)共同分析研判,系统梳理基层在生态修复中的诉求与困难,并通过调研报告、提案等形式向党委和政府反映,推动问题解决。

  紧盯问题症结 精准建言筑牢生态屏障

  民主监督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通过集思广益、广泛协商,更好地建言献策,提出助推工作的建议。

  8月28日,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召开“‘三山’生态保护修复情况”民主监督协商会,邀请部分自治区政协委员、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助推我区“三山”生态保护修复建言献策。

  自治区政协委员康伟认为,生态修复不是“蛮干硬上”,而是要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结合“三山”生态本底差异与调研实际,建议科学规划修复用地,最大化挖掘生态空间,以国土“三调”数据和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结合“三山”中长期生态修复目标,综合考量土壤肥力、气候适应性、后续管护成本等因素开展生态修复,避免“贪大求全”式规划造成的资源浪费。

  这一观点得到自治区政协委员杨伏杰的认同。他认为,在生态修复区的物种筛选上,应结合区域附近成熟乔灌树种的分布状况,注重小种群物种分布,通过斑块拼接构建多物种、多功能的植被组合,优化水平与垂直空间配置。适当引种适配的动物和昆虫,促进物质循环与植被更新,加速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通过实地走访基层管护站,和保护区工作人员座谈,现场调研生态修复项目,我们既看到了‘三山’造林面积逐年扩大、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的显著成效,也深刻感受到当前生态修复工作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堵点难点。”自治区政协委员赵震宇说,推动生态修复从“前期保护抢救”向“后期科学管护”转变,需建立“生态成效分期评估+资金分阶段投入”机制,把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涵养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等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由省级层面牵头搭建“三山”生态修复项目资金管理平台,把各部门的项目区域、资金规模、建设内容全部录入平台,实现“一张图”可视化管理。

  经过委员们深入细致的讨论、专家精准专业的指导及各部门紧密高效的协商,各方智慧最终凝结成《民主监督报告》(送审稿)中一条条有分量、可落地的建议:

  生态建设需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人工造林必须与区域水资源供给能力精准匹配。

  畅通地类管理衔接机制。统一“三调”地类与林权证登记地类划分标准,建立跨部门地类数据库共享平台。

  搭建全区生态修复数据共享平台,整合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研究成果等数据,支撑协同决策。

  ……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路径,从无止境。自治区政协将持续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对报告中明确的重点建议,联合相关专委会、委员开展“回头看”,定期了解进展,督促责任部门落实,通过委员视察、专项监督等方式跟踪问效、持续发力,确保监督不走过场、取得实效,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民主监督走深走实,为让“三山”更绿、黄河更清、宁夏更美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记者 纳紫璇 邓 蕾)


【责任编辑】:包瑞